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心血管內科醫(yī)學進展 > 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心臟介入治療新進展
主動脈瓣狹窄病變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臟瓣膜病,其病理變化呈現(xiàn)為慢性炎癥,瓣膜鈣化。大多數(shù)患者在患病初期通常沒有任何癥狀,患有這種病的人,每年的死亡率高達
成功的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能使一年死亡率從50%降到30%
老年
退化性心臟瓣膜病概率已經隨著人口老齡化而不斷增長。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病變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臟瓣膜病。其病理變化呈現(xiàn)為慢性炎癥,瓣膜鈣化。據(jù)估計,約有2%的6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此病;超過85歲者則達4%。大多數(shù)患者在患病初期通常沒有任何癥狀,隨著瓣膜狹窄程度的加重,病人會逐漸表現(xiàn)為運動后氣短、呼吸困難、心絞痛,甚至昏厥。病人并不知道這些癥狀是由于心臟瓣膜病的緣故,而認為是因為年齡大了的關系,所以只是減少活動量,而不去就醫(yī)。殊不知,患有這種病的人,每年的死亡率高達50%!真是讓人觸目驚心
老年主動脈瓣狹窄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是外科瓣膜置換術,手術需要胸部正中切口,在體外循環(huán)的支持,心臟停跳狀態(tài)下進行。在具有豐富經驗的外科醫(yī)生操刀下,手術死亡率低于1%。遺憾的是,不是所有患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都能耐受外科手術。那些極高齡,伴有慢性肺病、腎衰、貧血、腫瘤等全身狀態(tài)差的患者就沒法進行外科手術。另外,外科手術畢竟是開胸操作,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恢復期長,圍術期腦卒中風風險也不容忽視。
可通過兩種途徑進行
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簡稱TAVI)是近年來介入心臟病學研究和治療的一個新領域、新突破。自2002年首例病人接受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以來,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萬個病人獲益。
此手術可以通過兩種途徑進行:一是經股動脈(transfemoral,大腿根部)穿刺途徑把人工瓣膜輸送到原來瓣膜位置后,擴張以后取代原來的瓣膜行使正常功能。二是經胸部切開一個小的切口,通過病人心尖(transapical)直接把人工心臟瓣膜植入。后者的手術風險較高且成功率低。
目前,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還不是治療主動脈瓣狹窄的首選方法,因為它的臨床應用時間尚短,所以還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在一些不適合外科手術的高危病人中(如前文提到的極高齡、慢性肺病、腎衰、貧血、腫瘤),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的確是一個有效的療法選擇,它的出現(xiàn)無疑是這類病人的福音。臨床研究資料顯示,成功的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能使一年死亡率從50%降到30%。
國大醫(yī)院心臟中心已有十個成功例子
單純從技術層面講,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成功率非常高。在合適的病人身上,鮮有手術失敗。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成功的關鍵是需要一組經過正規(guī)培訓,訓練有素的醫(yī)療團隊來完成,其中包括心內科介入醫(yī)生、心外科醫(yī)生、麻醉師、心超醫(yī)師、護士、技術人員等超出10人之多。國大醫(yī)院心臟中心自2010年開展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以來,已經成功實施超過10例。這項臨床服務的開展依賴于團隊隊員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
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的開展不但為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的治療開拓了新領域,而且給那些不適合進行外科手術的病人帶來希望。然而,這種手術的費用昂貴,圍術期死亡率仍高達10%。但是,隨著材科學的進步和介入手術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醫(yī)生經驗的積累,我相信主動脈瓣病患者再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從這種治療方法中獲得更大的益處。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替代外科瓣膜置換手術指日可待。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fā)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fā)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